科技導入博物館以及個人正在推廣的數位轉譯(整合內容+科技的第三方專業)技術論其實算是相關領域中可大可小、也不大不小的議題。或許得有更多在博物館現場、數位展示實踐、科技藝術創作中所累積的問題後,這種整合性的跨域型專業與應用才會被看到其重要性與必要性。
然而,數位科技的發展本就該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下,且在對未來的展望與過去的回顧間,在科技與人文之間會有無數vice versa被看見。且終會發覺,原來其彼此都在緊密關聯的脈絡迴圈中。
基德勒(Friedrich Kettler)曾提出外部性文化實踐的『文化技術 』觀,他認為藉由技術,文化方能被維繫,因此文化實踐過程所涉及的,不只是人, 還有非人的技術,且文化實踐就在文化技術運作脈絡中。
【講者簡介】
施登騰
中國科技大學 互動娛樂設計系/視覺傳達設計系 共聘專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博物館管理與科技應用在職碩士班 兼任助理教授
近年主要擔任博物館/美術館新媒體展示案審查委員,並且獲聘為文化部全國博物館論壇「專業發展與科技應用」議題委員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專責諮詢委員、世界宗教博物館諮詢委員。
【演講回顧】
本週的跨域系列演講是由致力於科技內容保存的施登騰老師來與大家分享科技如何應用在文化的層面,人文與科技又是如何互相影響,發展出不同面貌。
除了介紹博物館或展覽中如何應用科技使資訊得以呈現外,還介紹了各種走在時代尖端的AR、VR應用,在物理空間受限的後疫情時代,更能看出未來發展的潛力與方向。
施登騰老師認為,藝術、學術與技術三位一體的,越來越多科技與文化共同合作的實例也讓跨域的思維更顯重要。